血红蛋白D病

血红蛋白D病

概述:血红蛋白D实际上包括多种异常血红蛋白,字母D表示碱性pH电泳时伴有HbS电泳特性但溶解度正常的任何变异,HbD Punjabα2β2121→谷胺是HbD中最常见的变异型,还包括HbD Los Angeles(α2β2121→谷胺)、HbD Bushman(α2β216→精)、HbD  Washington(α2β268→赖),我国内蒙古患者则有HbDα内蒙古,HbD包头,HbDβ乌兰花等。血红蛋白E则是β-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使β-珠蛋白链上第26位谷氨基酸被赖氨酸取代后的异常血红蛋白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血红蛋白D是1951年Itano首次发现的,血红蛋白D病主要见于印度、巴基斯坦和伊朗。已如前述,凡碱性pH的电泳位置与HbS相同而溶解度正常的异常血红蛋白统称为HbD,因而HbD包括许多不同性质的血红蛋白,其中以印度北部的Punjab地区最常见,称为HbD Punjab,在当地发病率高达3%。在我国HbD以北方较多见,内蒙古、新疆、北京、河南、甘肃、四川、黑龙江等地的汉、蒙、回、维吾尔、哈萨克等民族中都曾有HbD发现。

病因

病因:化学分析表明,HbD包括多种不同性质的血红蛋白,现已发现至少11种β链异常和6种α链异常,最常见的HbD Punjab为α2β2121谷→谷胺,HbD LOS Angeles为α2β212→谷胺。我国蒙古族中有α链异常引起HbD者,如HbDα内蒙古。HbD的存在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,可引起溶血性贫血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血红蛋白D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,β-珠蛋白链上某种氨基酸被另一氨基酸取代,使血红蛋白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。血红蛋白C是β-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,使β-珠蛋白链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赖氨酸取代的异常血红蛋白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病状和体征,HbD Punjab纯合子,可有轻度溶血性贫血,轻度或中度脾大,但大多没有症状和体征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   1.外周血  HbD纯合子可有轻度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,血片中可见到靶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。HbD杂合子血红蛋白正常,可见少量靶形红细胞
    2.血红蛋白电泳  示HbD占血红蛋白的95%以上。血红蛋白电泳示HbD占血红蛋白的35%~50%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,特别是血红蛋白电泳做出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在碱性pH电泳的位置与HbS相同,应和镰形细胞性状鉴别,用pH 6.2淀粉电泳时HbD和HbA的速度相同而与HbS分开,可供鉴别。另外,HbD溶解度正常,镰变实验阴性也可区别于镰状细胞性状。

治疗

治疗:尚无特殊治疗方法,大多无需临床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,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暂无相关资料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